微屋運動(Tiny house)的起源可追朔到1997年,由一位居住在美國的美術老師為自己打造了一棟可以使用輪子移動的小木屋開始,在完成了木屋後的他寫下了《The Small House Book》一書,用意為向大眾宣導小房子的好處例如節省建材與能源並且對環境的危害較小等等,所以在這個時候的「微屋」,一開始的目的是以環保為主要的核心概念。
然而金融風暴與景氣不佳的影響下,開始有人反思,住在大房子裡真的是我們需要的嗎?
當我們努力工作賺錢,買了超出我們所需的大房子後,背了要還好幾年的房貸,還要添購各式各樣的家具將房子填滿。雖然得到穩定的住所,但是有了房貸的壓力,就必須維持穩定的收入.......人生一大半幾乎都被房子給綁住了,於是有些年輕人紛紛加入微屋運動,擺脫龐大房貸的壓力。
除了房貸,家庭成員的減少也是非常殘酷的現實,所以有許多熟齡族因子女紛紛成家立業,而只剩自己一人住在大房子裡覺得更加空虛,且因年紀增長,維護房屋也相對不易,於是有些熟齡族便選擇搬到較小的空間,既能方便自己移動,也能滿足生活所需。國外的相關業者也順勢推出了許多對熟齡族較友善的裝潢組件提供他們自行選配,例如較低的檯面、桌面或是其他無障礙設施等等,讓他們也能針對自身的身體狀況打造理想的居住環境,並在舒適的環境中安享晚年生活。
那麼,為什麼微屋運動與木結構屋息息相關呢?
首先從建材來看,建造木結構屋的成本比起其他鋼骨結構的房屋價格來的低廉,輕鬆就能擁有自己的家,對於首購族來說價格方面相對友善。況且近幾年盛行的極簡風,也讓大多數人開始驚覺,自己的生活其實堆積了太多不必要的東西,因此像是「斷捨離」整理法或是「居家整聊師」的出現都逐漸影響了我們對於生活的想法。捨棄掉大多不必要的東西後,我們自然就不需要過大的生活空間了。
再就微屋運動最一開始的概念即是環保節能來看,經過幾十年的技術演變,現在不僅從人工林開始就對木材的品質與收成進行控管,也在木材作為建材使用完畢之後有更佳完善的規劃,讓木材生長的每個階段都能被妥善利用,比起一開始想提倡的環保節能,現在更是往「循環經濟、永續家園」更加宏觀的方向邁進。
不過這樣的生活型態換做是在台灣,大多數人都還是難以接受,我們觀察許多論壇、影音頻道的留言,不難發現台灣非常多人喜歡木製品或是木製裝潢,但居住在木結構住宅的人可說是少之又少。台灣的氣候潮濕悶熱,環境與濕度便是木結構屋在台灣發展的一大困境。而台灣的地狹人稠,要大家都擁有一片地來建造木結構屋還是有一定的難度,光看這兩點就能深刻了解木結構屋目前還無法在台灣成為主要居住選擇的原因。
雖然木結構屋尚未成為我們居住的主流,但是在台灣各地仍舊有許多美麗的木結構建築,例如有「木都」之稱的嘉義,就有許多以木結構為主打造的知名景點,在北投也有一座美輪美奐的木結構圖書館。現在在花蓮,還有由萬蕙昇一手打造的美式木結構餐廳與移動式木結構屋為主題的休閒園區,讓遊客藉由實際居住來欣賞木結構之美。
微屋運動的盛行讓許多人開始意識到,想要一個美麗溫暖的家其實並不難,而萬蕙昇也實際經手過許多木結構的建設,替許多業主打造出他們心目中的木結構住宅。同時也盼望藉由木結構休閒園區的打造能夠讓更多人對木結構建築有進一步的認識。在未來,萬蕙昇也會持續努力在木結構屋的推廣,讓木結構屋成為我們的居住選擇。
如果還想知道更多有關木結構屋的細節,或是想看實際案例,請至官網→萬蕙昇官方網站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