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循環經濟】
人類長年以來不斷開採、製造、使用、到廢棄,這種直線式使用資源到廢棄的模式我們稱為「線性經濟」
;而循環經濟,簡單來說就是將資源進行重新分配或利用,透過廢棄物轉化並創造其價值,可說循環經濟就是「逆轉」線性經濟的概念。我們常見的共享單車、共享機車便是循環經濟孕育出的商業模式。除了資源共享,循環經濟最根本的核心是善用資源、確保其具有附加價值並可永續運用,透過重新設計製程、產品,以更少的資源創造更多的價值來減少廢棄物,使資源能更有效率地被利用,將我們對天然資源的需求降到最低。
根據全球建築聯盟《2020年全球建築狀況報告》顯示,建築行業占了全球碳排放量的36%和全球能源使用量的37%,對環境影響甚鉅。因建築業的污染與廢棄物過多,若要能兼顧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就得嘗試改變以往的建築模式並加入循環經濟的思維,才能有效改善現況。
在此介紹一種體現循環經濟的建築方式——木結構屋
【為什麼是木結構屋?】
因為木材是可持續利用的一種建材。
例如剛砍伐下來的原木可用於建造高樓層或是大規模的建物,使用約30到50年;之後可提供低矮木結構屋做建造,使用年限又可再延伸20到30年;而低矮建物淘汰掉的木材進行切碎處理後,可壓製為纖維板做家具或是裝潢用途;最後廢棄的纖維板可作為能源燃料,成為煤炭燃料的替代品。
燃燒後的木材廢料會變成二氧化碳回到大氣中被樹木吸收轉化成養分,待樹木成材又可用於建造。木材從成長開始到壽命結束的每個階段都能被妥善利用,最後再回歸到大自然裡被森林吸收。
針對循環經濟,各個國家對此已開始制定相關政策,例如歐盟規定所有新興建物必須達到「近零耗能的標準」,而歐美國家在近年也興建了許多高樓層的木結構屋。正是因木材的可持續利用性及製造過程中的能量損耗遠低於鋼筋結構,因此木結構屋便成為了興建綠色建築的選擇之一。
【人工林的重要性】
也許有人會疑問,砍伐不也是在傷害環境嗎?
這就要取決於是在「天然林」還是「人工林」了。
天然林是指自然生長的森林,而人工林則是以經濟與生產為主要目的所經營的森林系統。人工林的成熟期較短,方便定期採收,但也很容易因為缺水或是動物啃食等原因造成樹苗的存活率下降,在維護作業上需更加小心。
能做到科學管理森林資源,依照樹木的生長週期採伐人工林便可穩定提供建材,再加上天然林因保育問題已全面禁伐,故人工林的規劃又更顯重要。森林擁有固碳功能,能吸收二氧化碳並儲存於自然環境中。在天然林有限的情況下,增加人工林面積既能維持經濟效益對減碳也有幫助。利用人工林與木結構屋的結合重塑了木材的經濟價值,透過木材本身的可持續利用性體現循環經濟的願景。
目前全球正朝著低碳永續的方向建構高樓層的木結構建築,而萬蕙昇近年來也致力木結構屋的發展,除了研讀國外許多的木結構工法與材料特性等資料,更結合萬蕙昇自身的建築專業將木結構屋再優化,目前也有許多實例證明木結構屋透過強化可以更加穩固、防火、防潮、耐蝕等。讓兼具環保、美觀、舒適等多項優點的木結構屋,成為新的生活型態。
透過建造木結構屋以及人工林的培育,達到與環境和平共存的目標,讓綠色建築成為我們永續的家園。萬蕙昇的團隊不斷地累積實作技術與精進木結構屋的實用性,希望在普羅大眾心中植下種子,讓木結構屋在擁有豐富森林資源的台灣成為表達生活態度的選擇。